李吉,中共党员,高级工程师,现任中铁五局技术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研究室副主任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。工作15年,攻克了盾构钢套箱+冷冻始发技术难题,填补了小盾构先行大盾构扩挖修建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空白,创下了软土盾构刀盘连续切削37根钢筋混凝土群桩记录。获得国家专利证书21项,行业级和省级工法3项,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中施协微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全国铁道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,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、贵州省劳动模范、贵州工匠、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。
光荣与梦想的远征。中铁五局在黔70余年,从人力施工到智能建造,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历者、见证者,更是参与者、助力者,5年来在贵州省完成营业额430多亿元,是贵州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。李吉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。
2017年,李吉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贵州铁路工程技术学校挂牌成立,2019年即被评为国务院人社部命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成为技术传承的平台和解决生产难题的尖兵。为整合五局科技攻关资源,李吉牵头成立贵州片区产业工人创新创效联盟,推动贵州省内11家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工作室实现统一组织、多方合作、协同攻关、成果共享的工作局面。联盟立足贵州、辐射全国,在地铁施工中,创新发明出钢套箱+冷冻始发技术,穿越复杂地层以及下穿主干道和高层建筑时掘进参数调整技术、小盾构先行大盾构扩挖修建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等50余项施工工艺,填补多项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。
联盟团队在贵州省基础建设中更是大显身手。李吉带领团队先后在安六、黄百等多个铁路公路地铁项目施工中,围绕工程设计、施工前沿技术发展互助合作。针对“隧道矮边墙衬砌钢筋间距及保护层控制施工”“低温天气高速铁路更换钢轨扣配件施工”“T梁预制场轨排存梁施工”“轨道交通列控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”等技术难题开展协同联合攻关,实现了“1+N”集群放大效应。其中“高速铁路有砟轨道CCPG-500铺轨机长大坡度铺轨机车配合走行操作工法应用创新”工艺方法在安六铁路长大坡道有砟轨道铺轨取得显著成效,仅此一项累计可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。在李吉的带动下,联盟成为技术传承和创新研究的摇篮,共研发施工工法112项、发明授权专利20项、实用性授权专利64项,国际专利1项、软件著作权2项。
重任在肩 舍我其谁。“李吉是一名真正的‘钻家’,总能在深夜里的技术室看到李吉查阅图纸、资料的背影。参加工作一年的时间,李吉的工作笔记就记了厚厚的十几本。”同事这样评价他。从业15载,李吉以“国之大者”情怀深耕技术革新。攻克软弱地层隧道施工难题,研发新型始发技术填补企业空白;创新隧道材料运输及地层填充工艺,实现穿越建筑物零沉降目标;主导16项国家重点技术攻关,获12项成果(5项填补国内空白)。参编行业教材1部、标准2项,其盾构管理成果获全国铁道管理创新二等奖,研发的盾构推进系统技术获中国交协科技进步二等奖,隧道电机车控制系统等5项创新分获省部级奖项,累计斩获微创新成果奖3项。
传承匠心 培育人才。一枝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李吉在另一领域同样也书写着精彩篇章。李吉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、产业工人创新联盟及贵州铁路技师学院,构建“订单式”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。五年间,学院为贵州输送盾构及隧道机械操作人才超1100名。他身兼多职——中铁五局技术专家、高校客座教授及行业评审专家,累计完成200余人职业等级鉴定,培养出高级工至特级技师34名,指导十余人获“全国盾构工匠”“贵州金牌工人”等省级以上荣誉,实现技术传承与人才孵化的双重突破。
李吉正在用实际行动保持着“只争朝夕”的干劲,“久久为功”的韧劲,“勇攀高峰”的闯劲,正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奋力奔跑,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着青春、智慧和力量,正在用匠心筑梦,让共和国的交通血脉更加畅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