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古城的味觉密码,藏在襄阳牛肉面的每一缕香气中,这香气是有重量的,沉甸甸地压在舌尖,又轻飘飘地萦绕在心头。它不同于江南汤面的清雅婉约,亦非川渝小面的泼辣张扬,而是独属于襄阳的豪迈与深沉。滚烫的牛骨汤与熬好的辣油相互碰撞,喷涌而出的热气,勾勒着汉江码头上的车水马龙。
至今记得刚到上海的那会儿,我在某条弄堂的角落发现一家叫作“正宗襄阳牛肉面”的小店。老板娘阿玲是枣阳人,总爱在闲暇时跟我讲她祖父的故事:“80年代他在解放路上就着一根竹扁担,一头是面箱,一头是汤锅,从早到晚走遍弄堂,一锅牛油香都飘过去了。现在我也是。”她说自己每天五点起就要开始熬汤,这是赛家牛肉面传了六代的“规矩”。去年国庆我值班,阿玲包了碗特制的“思乡面”留我,上面整整齐齐的牛杂堆成了个小山包,底下居然埋了个流心荷包蛋。“襄阳姑娘在外头要吃饱才有力气闯。”老板娘停下手头摆弄桌布对我说:“我闺女在东北读书,每次打视频就哭着说想吃。”我们相互干笑,“扑哧”一下都憋红了脸。老板娘擦了下嘴,指了指窗外,霓虹灯一挑,看过去把围裙都染成一片紫色,和我母亲一大早就起来赶往市场的身影一模一样。
无论对哪个身在异乡的襄阳游子而言,一碗热牛肉面不仅是味蕾之上的慰藉,更是心灵深处的安放。当牛油的香味在味蕾中弥漫,当碱面的韧劲在齿间舞动,当红辣辣的辣油在面上漂泊时,似乎瞬间飘过万里,回到汉江边的早上,耳边萦绕着诸葛亮北伐车轮滚滚、汉江纤夫号子嘹亮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,但闻得一股子牛油味儿时,襄阳的山山水水、巷陌街坊、街坊四邻如画卷一样在脑海中一一呈现。一碗面,是襄阳游子与故乡之间最温情的连接、是漂泊旅途中最坚实的依靠、是无论走多远都放不下的乡愁。正如航天员聂海胜在太空所说,最想吃的,永远都是家乡牛杂面。因为,家乡的味儿,是刻在骨子里、是流淌在血液中的,是不论何时何地都美着的样子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襄阳人,襄阳牛肉面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味觉烙印,是乡愁的具象化,是我心灵的驿站。(雷文莉)